作者:Yiling Zhou

自从开始教练实践后,我发现教练思维无处不在。
回顾2022年的工作,除了多变、复杂、困难之外,我最深的感悟是“信任”的力量。尤其是在跨区域合作中,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,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。
跨区域合作中,既有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和沟通, 也有同行之间的合作。
本以为同行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和合作,却发现因为各种因素的拉扯和影响,同行的合作更难。
困难主要在人和事的两个层面上:
“人”的层面
利益相关方跨度大,包括工厂、办公室、仓库和实验室,导致沟通维度大。
“事”的层面
– 部门不同,导致需求不一,内容繁杂;
– 各公司的流程不一致,在采购、物流、财务、法律、合规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。
我们临时组建的项目小组,人员来自于集团不同的城市和公司,由于疫情的存在,大家彼此甚至都没有见过面,一直都是在网上交流。所以开始的时候彼此很陌生,缺乏了解。
而且,大家参加项目小组后,既要做好自己日常工作,还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完成项目小组的工作,并要定期与项目组的人员沟通交流,核对细节,这些都导致了初期工作中大家的犹豫、担心和躲避。
所以,跨区域项目中,初期的合作意愿度很重要。那么如何提升合作意愿度呢?工作都是人做的,如果人的思想统一了,工作也就顺利了。
如果用乌卡(VUCA)来形容跨区域的合作,那是最合适不过了,也就是多变性、不确定性、复杂性、模糊性。对此,我们需要设计愿景、建立信任和激发勇气来应对。那就是:
- 愿景。如何把项目和个人的愿景整合在一起?组织需要绩效,个人需要成长。达成共识才能协同高效。
- 信任。了解彼此才能增进信任,促进合作。我们都了解彼此什么?优势和经验是什么?谁在做什么?怎么做的?有哪些已知和未知?有哪些共性和个性? 如何求同存异?
- 勇气。我们在面对哪些困难和挫折?我们能否尝试新的方法?能否承受失败和错误?还有哪些可能的方式方法?
这其中体现了教练会谈的几个原则,制定合约、建立信任、有效沟通、促进成长。
基于此,我们做了下面几件事:
- 达成共识。在项目开始的时候,分享彼此对项目的预期,澄清战略目标;列出分项任务,每人分清职责。
- 为了便于项目管理和进展跟踪,我们把项目分成1.0版本和2.0版本,这样更容易定义目标结果,有效管理复杂工作。
- 高频沟通。由于大家分属于不同的公司和地点,我们固定了每周的线上沟通时间,积极交流问题和想法,分享借鉴各自曾经的工作经验,知识共享。这其中,我利用教练的好奇心,鼓励大家的探索和接纳。
- 保持开放的心态。大家可以开诚布公地谈论问题和错误,允许错误和失误的发生,允许适度的尝试,这样才能快速看到小结果,并尽快调整目标和节奏。
- 尝试自管理模式,每周开会都会跟踪上周进展,讨论接下来的工作,并实时分解任务,调节难易程度,自由分工,如果谁时间不够,大家会协商调整,互相补位。
- 积极倾听。为了互相激励,我们在中期做了小结,每人写一句话,来描述自己在项目中的收获和心得体会,分享在组内,共同的感受和期待让大家增添了勇气和力量。
- 促进成长。在1.0 版本结束时,我们邀请了专业的引导师,为我们小组做了项目复盘,大家由浅入深、由近到远地系统分析和讨论了工作的方式方法,哪些需要继续坚持下去?哪些可以调整改进?这为个人和小组的进一步成长和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此外,我常常听到大家的这几句口头禅:走一步看两步,接纳不完美、带着不确定向前走、跳出来看问题、边做边学、抓大放小、求同存异、谋事在人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、卡住的时候要抬头看看目标。这些都是大家在合作中互相提醒和鼓励的话语,也是大家工作中经验教训的提炼,这是团队的力量!
经历了半年多的合作,小组成员在几项个人能力上都得到了提升:前瞻性、责任心、执行力、全局观和应变力等。接下来,项目组的经验也会在部门进一步分享和推广,让更多的人员受益,为更多的区域合作项目提供支持。
跨区域合作是未来几年很多企业都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,除了组织架构和流程统一之外,文化建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如何赋能,如何创造多元包容的氛围,如何在为组织创造价值同时,也为员工的成长创造空间,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地方。这方面工作做到位了,才能拥有灵活高效的团队。